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创新价值的识别与制度机制的演进,金耀奖于2025年6月10日至16日举办为期一周的“结构性创新共创实验周”。本次活动由金耀奖主办,联合高校研究机构、产业智库、社会组织与青年观察团共同策划实施,围绕“AI驱动下的组织重构与公共价值生成”这一核心议题,通过真实项目模拟、结构化对话、制度推演与公众参与,展开一场横跨评审实践、企业治理与价值讨论的深度共创尝试。
“结构性创新共创实验周”是金耀奖今年新增的重要制度环节,旨在突破传统奖项评审的静态观察模式,推动从“评价成果”转向“识别结构”,鼓励多元主体在真实条件下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企业评价语言。实验周共设置五个核心单元:AI企业申报案模拟实验、价值评审推演工作坊、跨界共识对话、青少年评审实训营与公众开放展示日,形成机制测试、标准澄清与理念传播的全链条共创场景。
本次实验周的核心环节是“AI企业申报案模拟实验”。主办方精选三类具代表性的企业AI应用案例,分别来自绿色供应链平台、生物数据公司与智慧制造系统服务商。由评委代表、行业顾问、技术伦理研究者与青年观察团成员组成的共评小组,对项目进行结构性分析与模拟评分,特别聚焦AI如何引发企业内部治理机制、产品逻辑与用户关系的深度变动。多个观察团小组针对“形式创新”与“结构重构”的区别展开激烈讨论,部分评委指出:“一个技术项目是否构成结构性创新,关键不在于它用了什么技术,而在于它改变了企业系统自身的运行逻辑。”
除模拟评审环节外,“价值评审推演工作坊”也成为亮点。参与者围绕“组织适应能力”“社会外溢效应”“责任机制演化”三大金耀奖新增维度展开深度共识建构,尝试将抽象的评审语言转化为可感知、可追踪、可验证的评价框架。来自政策研究机构的顾问提出:“评价机制本身也应具有演进性,金耀奖的实验机制探索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实践基础。”
实验周特别设置“青少年评审实训营”,首次引入高中阶段学生参与观察式评分与价值判断训练,旨在探索AI时代公民素养的早期培育路径。结营仪式上,学生代表分享道:“我们发现企业的创新不只是技术先进,更要看它是否对社会有积极影响。”
在6月16日举行的“公众开放展示日”中,金耀奖首次向社会开放部分评审现场与机制设计过程,并设立意见回馈专区,广泛征集公众对企业AI项目社会责任认知的期待与建议。来自不同领域的参观者围绕“公众对AI企业的信任构建路径”展开深入交流,显示出社会对制度性识别机制的高度关注。
作为金耀奖制度演进的一次重要探索,本次实验周尝试在制度内部构建实验空间,以实践推动标准生成,以共创促进认知协调。金耀奖方面表示,未来将继续以开放、多元、前瞻的视角审视评价体系的建设路径,推动奖项机制从静态评估走向动态治理,从成果表彰走向结构识别,让更多社会主体得以共同参与、共同判断、共同构建面向AI时代的企业价值共识。